秦始皇因其卓越的政治成就和历史地位,被后人尊称为“千古一帝”。他的改革和统一措施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。然而,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帝王亿润配资,却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去世,连带着他的子嗣们也都未能获得好的结局。
据史料记载,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多位皇子。由于他实施了郡县制,将各地权力集中在中央,儿子们并未被赋予作为诸侯的机会,也未能在政治上获得实质性的权力。因此,关于这些皇子们的历史记载较少,至今仅有四位皇子的事迹为后人所知,他们分别是长子扶苏、次子胡亥、以及公子高和公子将闾。遗憾的是,这四位皇子的结局都颇为悲惨。
首先要提到的是公子扶苏,秦始皇去世后,权臣赵高通过伪造圣旨,误导扶苏以为父亲传令让他自尽,扶苏最终悲剧性地选择了自杀。接着是公子高和公子将闾,在父王去世后,为了保全家族的安全,其中一位自愿殉葬,而另一位则被赵高陷害,最终逼迫自刎。而胡亥继位后,在实施暴政的过程中,激起民众的愤怒,最终被赵高逼迫自尽。
展开剩余78%其中,秦始皇最为器重的皇子无疑是扶苏。扶苏勇敢坚定,拥有卓越的政治眼光和仁德,因此深得父亲的宠爱。然而,扶苏曾因一次与父亲的意见不合,公开反对了秦始皇的决策,这也成了秦始皇心中一个无法忽视的阴影。那时,秦始皇深陷追求长生不老的迷思,四处寻找仙药,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,但始终没有成功。
有两位方士卢生和侯生曾受命寻找仙药,然而多年来他们始终未能找到任何有效的药物。公元前212年,卢生和侯生终于无法再忍受这种困境,在私下里对秦始皇发出了不满的言论。他们批评秦始皇自负且专断,贪婪且痴迷于长生。两位方士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任务,决定逃离秦宫。尽管两人逃走,但他们的言论很快被传入了秦始皇的耳中,秦始皇愤怒不已,便将怒火发泄到了其他的方士身上,最后约有460名方士被抓捕并遭到严刑拷问,最终大部分都被处死。
就在此时,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站出来冒死劝谏。他告诉父亲,当前天下尚未稳定,边远地区的百姓尚未归附,如果父亲实施如此残酷的刑罚,可能会导致国家的动荡。然而,秦始皇由于心头的怒气,根本不愿听从扶苏的建议,甚至认为扶苏在反抗自己,便愤怒地将他贬到边塞,协助大将蒙恬修建长城。这一决定,最终成为了扶苏悲剧命运的开端。
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大巡游。虽然他钟爱这种彰显自己威严的活动,但这次巡游并非出于个人喜好,而是因为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。几件怪事使他深感不安。首先,天象显示,火星接近了代表帝王命运的心星,这被古人视作帝王命尽的象征。其次,天降陨石,并在陨石上刻有“始皇死而地分”的字样。最后,秦始皇还收到了八年前他祭拜江神时送来的玉璧,玉璧的赠送者告诉他一句话:“今年祖龙死。”这三件事使秦始皇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。
为了安抚内心的恐惧,秦始皇找来占卜师,结果表明他需要迁移一部分百姓,并进行巡游。于是,第二年他便开始了这次大巡游。或许他没有料到,这次巡游最终竟然成为了他生命的终结。
当秦始皇巡游至平原津时,突然病重,且无药可救。在临终前,他写下了立扶苏为太子的遗诏,并准备送回京城。然而,这份遗诏未能及时传递,秦始皇便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去世。遗诏和玉玺都落入了赵高手中。赵高和李斯、胡亥形成了同盟,他们不愿让扶苏继位,因此伪造了遗诏,并将其送到了边疆的扶苏手中。
为了让扶苏心甘情愿自尽,赵高在伪造的遗诏中列出了几条罪名,指责扶苏守边无功、诽谤朝政、谋立太子和不孝。然而,扶苏出于愚忠并未怀疑遗诏的真实性,看到假遗诏后,他当即流泪,决定自尽。蒙恬得知后劝他去亲自确认遗诏的真伪,但扶苏坚持己见,最终选择了自尽。
扶苏死后,蒙恬也未能逃脱厄运,被赵高抓捕。与此同时,赵高将秦始皇的尸体从巡游地带回咸阳,宣布了始皇的死讯。胡亥继位后,心中充满了不安,担心其他兄弟不服,于是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洗,亲自下令残害手足。
胡亥虽然最终得以登基,但其内心的不安仍未平息。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,他对蒙恬下手,最终导致蒙恬兄弟的死。赵高之所以要置蒙氏兄弟于死地,是因为早年他曾因违法被蒙毅审讯,蒙毅的正直让赵高深感威胁,这也成了他报仇的动机。
这些事件的发生,标志着秦朝的加速衰亡。扶苏、蒙恬等忠诚的臣子未能得以善终,反而成为了权臣赵高和胡亥争权斗争的牺牲品。有人认为,如果扶苏能够继位,秦朝的命运或许会有所不同。但历史学者普遍认为,扶苏虽然忠诚,但他缺乏政治手腕和处理复杂局势的经验,正因如此,若他继位,秦朝的灭亡也许早晚不可避免。
历史终究是由那些想要掌控它的人所无法预测的。胡亥、李斯和赵高的结局,无疑为这一点提供了最生动的诠释。
发布于:天津市思考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