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3日,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诊室里,赵女士抱着2岁的儿子昊天优配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两年前,她曾是一个肺癌患者,甚至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大脑。但今天,她和孩子都健康地站在这里。
7月23日,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诊室里,赵女士抱着2岁的儿子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两年前,她曾是一个肺癌患者,甚至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大脑。但今天,她和孩子都健康地站在这里。
▲赵女士(中)
特殊的肺癌:
常见于不吸烟的年轻人昊天优配
2016年,年轻的赵女士被确诊为“ALK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”。
医院胸部肿瘤科卢铀教授介绍,ALK基因突变是指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发生异常改变,导致细胞信号传导异常,进而驱动肿瘤生长。这类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等多种癌症中出现,是靶向治疗的重要标志物。这是一种特殊的肺癌,常见于不吸烟的年轻人。
展开剩余62%经多轮治疗后,赵女士肺部原发灶和脑转移灶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。然而,命运又给了她一个意外——2022年,她发现自己怀孕了。为了不影响胎儿发育,她自行停药,直至怀孕20周时,她出现流口水、言语不清等脑转移复发的临床症状,再次到医院就诊。
医生建议她终止妊娠,尽快恢复治疗。但赵女士和家人都坚决不同意:“这个孩子,我一定要生下来。” 经与赵女士及家人反复沟通确认,卢铀教授团队决定充分尊重赵女士意愿,立即联系神经外科、神经内科、临床试验中心(CTC中心)等多学科,以及华西第二医院产科、新生儿科进行院际会诊讨论后,制定个体化临床诊疗方案。
这一医学奇迹
被国际顶级肺癌期刊报道
因为靶向治疗具有高组织渗透率,以及可能透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发育。考虑再三,多学科团队讨论决定为赵女士重启低剂量的靶向药物治疗,既让肿瘤得到有效控制,又尽可能降低对胎儿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。同时,为了尽可能减少胎儿药物暴露时间及累积剂量,多学科讨论认为在32周进行剖宫产,基本可确保胎儿的生命安全。
治疗方案确定后,多学科团队各司其职——胸部肿瘤科负责多线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;神经内科联合神经外科制定针对患者颅脑肿瘤的药物治疗方案,包括疗效不佳后续挽救性治疗及对症支持性治疗方案;CTC中心从药学的角度,提供用药指导建议,包括产前产中产后血药浓度检测,以及胎盘组织质谱分析等;产科对妊娠过程进行全程管理;新生儿科在胎儿娩出后进行早产儿的救治。
2023年5月,妊娠32周4天的赵女士按计划方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进行剖宫产手术,顺利产下重约1960克的男婴。随后,男婴被送往早产儿监护室(NICU),儿科团队对早产儿进行护理、监测,并提供专业指导意见。经仔细检查,婴儿未发现先天异常,且身体状况良好。
据了解,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多见于年轻非吸烟人群,分子靶向药物(TKIs)治疗可帮助这类患者获得长期生存,第三代ALK-TKI洛拉替尼组织渗透性(如血脑屏障通透率)显著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。
今年6月,赵女士在治疗近7年后成功怀孕产子的这一案例也发表在国际肺癌联盟官方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。赵女士使用的靶向药“洛拉替尼”是第三代抗癌药,其组织渗透性显著高于前代药物。除了赵女士之外,目前全球还没有接受洛拉替尼治疗的育龄期妇女成功分娩的报道。
这一医学奇迹被国际顶级肺癌期刊报道,不仅证明了低剂量用药的安全性,也为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患者带来了希望。
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
编辑 欧鹏昊天优配
发布于:北京市思考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